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先进典型
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时间:2019-09-25  作者:  来源:  点击:


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把爱国之情 报国之志

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

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黄大年同志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今年1月8日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生平简介:黄大年,男,广西南宁市人,1958年8月生,汉族。2009年12月,黄大年放弃了在英国优厚的待遇,怀着一腔爱国热情返回祖国,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八年时间,他带领团队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享年58岁。

 

在家国情怀中启蒙——黄大年的追梦人生之一

 

1958年,黄大年出生于广西南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父母的引导下,黄大年从小就对科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

“三钱”事迹、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等都是父母经常向他谈到的话题。他看的连环画、玩的游戏也都与科学知识相关。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严格的科学训练,让黄大年掌握了很好的学习能力。黄大年曾回忆说,他小时候和父亲下象棋,父亲会训练他记棋局;读书过半时,父亲会合上书,让他复述刚看的内容……

突如其来的“文革”彻底改变了黄大年的生活轨迹。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的偏僻山村,到离家最近的一所小学也要走很远的山路,而且有野兽出没。

最危险的一次,黄大年和几位同学在上学途中受到野兽惊吓滑下山坡,一位同学摔断了手臂,他也被划伤,自此辍学近一年。

初中时,黄大年被送到广西罗城县的乡村“五七”中学寄读,这是“准军事化”管理的学校,半年才能见一次父母。

当时,学校里有很多很优秀的老师,多数是“下放”到此的大知识分子。这让黄大年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一面:认真、不苟言笑、忍辱负重。

黄大年生前回忆说,他们也让我懂得了,知识分子无论放在哪里都会发光。他们在求索知识的道路上坚毅、刻苦、顽强和清贫的品格深深地影响着我。

 

用知识改变命运——黄大年的追梦人生之二

 

高中时,黄大年随下放的父母转移到了广西贵县(今贵港市),并以优异成绩考进贵港中学,又开始了寄读生活。

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到地质队参加工作。由于身体条件好,反应机敏,学习成绩优秀,他被挑选为物探操作员,首次接触航空地球物理。那时候的工作充满风险,为采集到关键数据需要进行有人驾驶飞机操作,他的一些同事还牺牲了生命。黄大年额头上的疤痕就是那时留下的。

这些牺牲和疤痕,让黄大年记忆深刻,这也是黄大年后来回国后全力研制无人机的重要原因。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然而,当时信息并不发达,黄大年知道消息时,距高考仅剩3个月。

但他没有抱怨,而是选择拼命读书、复习。在他心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精英是民族的脊梁。

黄大年曾回忆,当时参考资料只有考试大纲,只能尽全力汲取所有能接触到的知识。此时,他从小形成的快速学习能力派上了大用处,两本300页的政治、史地复习书,临考前3天全部背完。

那段时间里,黄大年的生活里没有了昼夜的概念,忙碌、疲惫是唯一的内容。白天翻山越岭忙勘探工作和任务,晚上点灯熬油背课本知识,酷热难耐、蚊虫叮咬和饥肠辘辘,在体能和心理的极限上不懈地坚持着,因为他的心中燃烧着“上大学”的梦想。

在赶往大山深处的高考考点广西容县杨梅公社高中那一整天的山路上,他仍在学习。在30多人的外来社会人员考场中,18岁的黄大年是年龄最小的考生。起初,大家都很兴奋,但一开考很多人都傻眼了,考到最后一科的时候,考场已经剩下不到10人。

考场上有一位白发苍苍的戴着深度眼镜、很清瘦的监考老师,经常走到黄大年身边,默默地看他答的试卷。考完试之后,这位老师握着黄大年的手说,你一定是整个考场最好的考生。

被这位老先生言中,黄大年以杨梅公社高中考场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成绩公布以后,黄大年特意去找了那位老师,这位老师见到黄大年之后,热泪盈眶,眼神中充满了对发现人才的真诚,黄大年也再次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培养和厚爱人才的品格。

最终,黄大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国家重点大学——长春地质学院,就读于应用地球物理系,开始了人生中最重要、最珍贵的一段时光。

 

亲笔写下振兴中华的誓言——黄大年的追梦人生之三

 

1978年春节刚过,黄大年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全家人为之激动落泪,像做梦一样。

1978年2月下旬,从广西贵县七里桥村出发,经过4天3夜的长途跋涉,黄大年来到了正值冰天雪地的吉林长春。

在长春火车站,一位个头不高的老师负责接站,他一边关切地问黄大年是不是脚都肿了,一边帮黄大年扛起行李,并送到学生宿舍。

“一路上,我的心情都非常激动,更被老师的热情感染着。”黄大年曾回忆说。

这位老师就是黄大年的辅导员王平老师,王老师后来成为国土资源部航遥中心主任。30多年,他们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

黄大年就这样开启了求学之路,并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生长在南方的黄大年,上学携带的衣物完全无法抵御东北的严寒。被子单薄,没有棉裤,有老师亲手为他缝制棉裤。广西教学基础薄弱,有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帮他补课……

作为下放知识分子的后代,在大学期间,黄大年感受到温暖,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心中充满了阳光,也充满了科技报国的梦想。师生的情谊,让他忘却了生活上的艰苦,很快融入新的大家庭中。

黄大年的同学、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林君回忆说:“我们曾许下心愿,共同努力研制属于我国的地球物理探测仪器。”这期间黄大年曾放弃赴美留学机会,专心留校搞科研。

他的同学毛翔南至今仍珍存着1982年黄大年写在他本上的赠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将全部奉献给梦想——黄大年的追梦人生之四

 

“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这是黄大年入党志愿书中的夙愿,也是他一生追梦的真实写照。

黄大年曾说:“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在续签合同时,黄大年只提了一个要求:再延长两年,在吉林大学一直工作到退休。续聘后,黄大年曾表示:这意味着我的后半生将全部奉献给我“大学梦”开始的地方。

之后的黄大年更加拼搏,不知疲倦,几乎是夜以继日地工作。

黄大年核心团队成员焦健说,去年端午节临放假前一天,黄老师的学生吴国超从老家寄来了粽子。

黄老师马上喊大家一起品尝。大家煮好粽子后,几次催黄老师来一起吃,他才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工作。

黄老师吃粽子的时候,还和大家讨论新近发生的国内外新闻,从国内外大事聊到校园趣事。“说到高兴的时候,他习惯地招呼大家喝点冰镇啤酒,说是过节得有过节的气氛。”焦健回忆说。

吉林大学仪电学院副教授刘杰回忆,黄老师经常没时间吃饭,用咖啡“顶”着去开会。

2016年12月8日,从外地返回长春的黄大年住进了医院。博士生王泰涵回忆说:“就在手术前几天,他还在病房里给我讲解科研项目需要改进的地方……”

黄大年的助手于平说:“黄老师在吉林大学地质宫五楼的办公室,灯光通常一直会亮到深夜。如今我们再也看不到那灯光了,因为点亮它的人累了,想休息了,而且一狠心给自己放了一个没有期限的长假……”

 

为了让祖国由大变强——黄大年的追梦人生之五

 

作为国际知名的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知道,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虽然拿到了新一轮世界科技竞赛的入场券,但必须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弯道超越”的机遇。

在黄大年感召下,人工智能专家王献昌、汽车工程专家马芳武、智慧海洋专家崔军红等一大批在海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纷纷回国效力。

从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起,黄大年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全国400多位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秀科技人员,开展“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和“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两个重大项目攻关研究,总投入5亿多元。

通俗地说,前者就像在飞机、舰船、卫星等移动平台安装上“千里眼”,能看穿地下深埋的矿藏和潜伏的目标;后者就是自主研发给地球做CT和核磁的仪器装备,让地下两公里甚至更深都变得“透明”。

黄大年的战略设想涉及卫星通信、汽车设计、大数据交流、机器人研发等前沿学科领域,在传统学科基础上衍生出新的学科方向,这样的成果一旦实现能带动上千亿元的产业项目。他组建的团队在交叉中寻求突破,在融合中释放新的学科生机。

7年时间里,他带领科研团队突破国外高精度探测装备技术封锁,推动中国真正进入“深地时代”。

黄大年的科研助手于平说,这是多么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啊!“难怪有人说,当很多人还在2.0时代徘徊的时候,黄老师已站在了4.0时代。”与此同时,黄大年一直把邓稼先等老一辈留学报国的科学家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他说,他只是千千万万海归学者中的普通一员,他说,有好多兄弟为了祖国的事业已经倒下了,但这并不能阻挡后来者前进的决心,看着中国由大国向强国迈进,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上一条: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下一条:廖俊波:永远的“樵夫”

版权所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7号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丁11号